赵远锦,男,1982年9月出生,东南大学、南京鼓楼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6年,赵远锦获得东南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11年,赵远锦毕业于东南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工学)博士学位。赵远锦毕业后留校工作,并于201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14年,赵远锦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次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特聘教授,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在2016年,赵远锦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8月24日,赵远锦公开专利《一种基于丝素蛋白的三维细胞支架的制备方法》。次年,他与王欢等人著作的文章《编码微载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对外发表。2018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的Fellow、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20年获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支持(首席科学家),并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9,民口排一);次年获“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杰出青年科学家”。2023年,他与郭佳慧等人著作的文章《导电微纤维的微流控制备及其在柔性电子领域的应用》对外发表。2024年5月,赵远锦公开了专利《一种鱼鳔衍生的导电神经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赵远锦主要从事微流控与器官芯片、人造器官、药物智能递送、仿生界面及其医学应用等研究。截至2024年7月20日,其已发表SCI论文400余篇,IF之和大于5500,其中270余篇IF大于10,被引用18200余次(H因子为72);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包括9篇Nature/Science子刊、7篇PNAS、以及43篇IF大于20的论文等;研究成果共申请专利200余项,获授权70余项。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2001年,赵远锦进入东南大学学习。2006年,赵远锦获得东南大学临床医学学士。2008年5月14日,赵远锦的专利《以水凝胶为模板胶体晶体为墨水进行微接触图案印刷的方法》对外公开。2009年2月18日,赵远锦公开了专利《以颜色和形状复合编码的水凝胶非标记多元免疫检测方法》,该专利公开了一种以颜色及形状复合编码的水凝胶非标记多元免疫检测方法。
2009年至2010年,赵远锦在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担任研究学者,师从David A. Weitz教授(美国三院院士)。2011年,赵远锦毕业于东南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工学)博士学位。赵远锦毕业后留校工作。随后,赵远锦的期刊作品《基于编码微粒的多元与高通量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发表在了《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10期中。
工作经历
2012年,赵远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4月13日,他参加了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2013年,赵远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5月29日,赵远锦的专利《一种磁性各向异性胶体晶体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对外公开。该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性各向异性胶体晶体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2014年,赵远锦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8月4日,他参加了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随后,他在2015年12月23日公开的专利《一种基于细胞聚集体的微脉管肝脏芯片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中,公开了一种基于细胞聚集体的微脉管肝脏芯片,包括位于上层的微脉管系统,中间的类血管内皮屏障系统和下层的肝脏器官多细胞共培养系统,微脉管系统和肝脏器官多细胞共培养系统分别设置于各自的片基上。
2015年,赵远锦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特聘教授,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6年,赵远锦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8月24日,赵远锦公开专利《一种基于丝素蛋白的三维细胞支架的制备方法》。2017年,赵远锦入选“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同年,他与王欢等人著作的文章《编码微载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对外发表。2018年,赵远锦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的Fellow、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2019年,赵远锦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月28日,他参加了第十七届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学术会议。随后,他在2020年发表的文章《基于液滴界面不稳定性的表面粗糙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细胞捕获应用》中讲述了具有不同组成和形态的聚合物颗粒在调节生物材料与生物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赵远锦获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支持(首席科学家)、并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9,民口排一)。同年,《物理学报》刊登了赵远锦著作的文章《基于液滴界面不稳定性的表面粗糙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细胞捕获应用》。
2021年,赵远锦获“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杰出青年科学家”奖。随后,他在该年发表的文章《利用局域光效应增强全光谱光催化的ZnO/PVDF反蛋白石结构薄膜》中讲述了半导体光触媒的带隙严重限制了其利用整个太阳光谱的能力。2022年,赵远锦发表文章《仿生器官芯片研究进展》。2023年,他与郭佳慧等人著作的文章《导电微纤维的微流控制备及其在柔性电子领域的应用》对外发表。2024年5月,赵远锦公开了专利《一种鱼鳔衍生的导电神经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应用》,该发明公开了一种鱼鳔衍生的导电神经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属于神经科学领域。
个人生活
赵远锦的父亲名叫赵建富,母亲名叫陈素兰。
主要作品
论文
期刊论文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7月21日,来源参考
会议论文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7月21日,来源参考
学位论文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7月21日,来源参考
书籍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7月21日,来源参考
研究方向
赵远锦主要从事微流控与器官芯片、人造器官、药物智能递送、仿生界面及其医学应用等研究。
社会任职
赵远锦受聘为Smart Medicine和Engineered Regeneration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旗舰刊Research、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中科院Science Bulletin、Bioactiv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y、Science China-Materials等权威期刊副主编或编委。
主要成就
截至2024年7月21日,赵远锦已发表SCI论文400余篇,IF之和大于5500,其中270余篇IF大于10,被引用18200余次(H因子为72);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包括9篇Nature/Science子刊、7篇PNAS、以及43篇IF大于20的论文等;研究成果共申请专利200余项,获授权70余项。
科研项目
科研团队
团队负责人:赵远锦
团队成员:商珞然、杨磊、余筠如、张庆飞等
在赵远锦的引领下,微流控器官芯片研究团队专注于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仿生器官与器官芯片、微流控等领域的研究。他们致力于深入探索创新型微米/纳米结构生物医用材料、仿生智能界面材料以及微流控与仿生器官芯片在多领域应用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力求在这些领域实现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突破。截至2024年7月21日,该团队已申请专利200余项,其中70余项已获得授权,并成功转让了2项技术。
研究方向一:微米/纳米结构生物医用材料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进步,纳米/微米结构生物医用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精细结构或特殊功能,已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本项目专注于探索纳米/微米结构生物医用材料的创新制备技术,以及这些材料在组织工程、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组织工程支架、药物递送、伤口愈合和生物传感器等。
研究方向二: 仿生智能界面材料
仿生智能界面材料,通过模仿天然生物的成分或结构特征,制备出具备感知与适应能力的材料,如今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项目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体为蓝本,开发具有仿生结构的功能界面材料,并深入探索其在生物传感及界面浸润性研究等方面的潜在应用。
研究方向三:微流控与仿生器官芯片
微流体技术成为革命性技术,为生物化学反应提供微型化、高度可控的环境,并与综合型高通量筛选和评价战略相兼容。本项目基于微流体技术,深入探索其在药物递送、药物开发、生物传感等领域的应用,旨在推动微流控技术与多学科交流,持续为这一新兴领域贡献力量。
“器官芯片”系统融合微工程、微流体技术和仿生学原理,模拟活体器官的关键微体系结构、细胞间时空互动及细胞外微环境。它能够复制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和功能,为生物医学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价值。本团队专注于开发创新结构设计的心脏、肝脏、肿瘤等器官芯片,并探究在药物研发、生物标志物检测、疾病病因研究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力求为该领域作出积极贡献。
科研成果
心脏芯片研究
2017年3月,赵远锦教授课题组在心脏芯片研究上取得显著进展。基于微流控技术,他们开发了系列仿生螺旋纤维,作为微弹簧用于心肌细胞收缩力学的传感。研究成果已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1605765)。研究发现,通过调整多相流体在微流控通道中的流动行为,结合流体的快速凝胶化,可形成具有连续螺旋结构的微米纤维。利用微流控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拓展流体通道,能制备出多组分结构、核壳结构以及双螺旋结构的螺旋纤维。
由于纤维的水凝胶材料具有优异的柔性,研究人员在流体中掺入具有磁响应、温度响应的物质,赋予螺旋纤维不同的刺激响应功能,展现出弹簧的基本特性,即螺距的可复性改变。随后,研究人员将螺旋纤维连接在含有小鼠心肌细胞的水凝胶膜上,观察到心肌细胞跳动时,纤维螺距发生规律性变化。通过测量纤维的弹性模量,可推算出心肌细胞的收缩力大小,实现了心肌细胞收缩力的传感。此技术在心肌相关药物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自修复生物材料
2017年5月,赵远锦教授课题组在自修复生物材料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受人体组织自修复过程的启发,他们开发了三维交联网格的混合水凝胶体系,成功赋予了各种软物质生物材料自修复功能。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研究团队通过向无自修复功能的反蛋白石凝胶网格内灌注另一种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凝胶,成功赋予了复合材料自修复能力。这种材料在自修复前后均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展现了其巨大的生物医学潜力。此外,由于复合材料的有序微结构及其光波衍射色彩得以保存,这种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复合材料还可用于构建三维结构色图案,为防伪和光波导等领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
2017年6月,赵远锦教授课题组在微流控芯片液滴操控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受猪笼草等植物结构的启发,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电热调控表面浸润性的形状记忆多孔薄膜材料。这种材料具有出色的可逆性、快速响应性以及持久且简单的调控性能。通过精确施加电场,研究人员能够改变薄膜的多孔结构,进而调节表面浸润性,实现对表面液滴滑动路径的精准操控。这一技术为微孔板精准加样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并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价值。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科学》杂志的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DOI: 10.1126/sciadv.1700004)上。
器官芯片
2018年3月,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赵远锦教授课题组在“器官芯片”研究上取得显著成果。受避役变色机制的启发,课题组成功将“活体”结构色水凝胶材料整合到微流体中,开发出具有微生理可视化功能的“心脏芯片”,为药物筛选和单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该成果于2018年3月29日以“Bioinspired living structural color hydrogels”为题发表在《Science Robotics》杂志上,这也是该杂志首篇由中国学者独立完成的论文。同年6月,赵远锦教授团队在“器官芯片”研究中再次取得重要进展。受细胞内酶串联催化反应机制的启发,他们构建了仿生串联酶催化系统,并开发出具有解酒等功能的“肝脏芯片”。通过将酒精代谢相关的酶载入微胶囊中,研究团队开发了促进酒精代谢的仿生串联催化系统。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展现出类似于肝脏的乙醇初步代谢功能,具有在肝脏解毒功能研究与替代方面的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光子晶体
光子晶体是一类利用有序结构与光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光传播特性控制的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学和结构特性,得到了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在内的多个学科的广泛关注,三次被Science评为十大科学进展。在具有生物医学功能的光子晶体材料研究中,三维纳米结构制备、功能调控和规模制造等是其研究及应用的瓶颈。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围绕上述难题,以生物医学应用为目标牵引,深入研究了光子晶体的自组装制备及功能。主要科学发现如下:发现了自组装光子晶体材料光学特性与表面曲率的关系,阐明了特征反射峰不随检测角度变化的光子晶体材料形成机制。据此提出并实现了球形光子晶体编码液相生物芯片的构想,解决了液相生物芯片中信号干扰以及错码的关键问题。
基于该构想的编码方式已成为国际上液相生物芯片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编码方式。相关成果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特别金奖并实现专利转让。提出了基于分级耦合设计和协同放大效应来构建生物分子调控的光子晶体材料的方案。在用于构建液相生物芯片编码载体时,实现了将光子晶体的光学特性同时用于编码和传感。这一方案使液相生物芯片的非标记生物检测成为可能。Nature 光子学在其“Out of the lab”专栏中对该研究进行了专门报道。发现了不同尺度单分散纳米粒子共组装形成有序结构的条件,突破了有序结构自组装制备必须使用同种单分散粒子的传统观念。基于该发现,确立了提拉共组装及限域共组装方法,解决了光子晶体作为生物医用材料所面临的大面积、快速、可控制备问题。该方法已成为国际上制备三维有序结构材料的通用手段之一。发展了软模版限域自组装方法。通过界面能和流体动力学控制,实现了形貌可控的光子晶体材料制备。通过发展三维协流式液滴数字技术,解决了光子晶体微球作为生物医用载体时批量稳定制备的问题。
专利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7月21日,来源参考
荣誉奖项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7月21日,来源参考
相关事件
2024年7月19日晚,科技部网站发布《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关项目申报书抄袭问题处理的通报》:2021年7月,南京鼓楼医院的孙倍成在申报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时,涉嫌不正当手段。他通过电话、信息等方式搜集并分析潜在的评审专家信息,试图通过请托和打招呼的方式获取关照。东南大学赵远锦为孙倍成提供了协助,并在科技部核查相关违规问题时,违规联系孙倍成并透露了调查情况,从而妨碍了调查核实工作的正常进行。鉴于这些行为,科技部已按照相关规定终止了该项目的评审程序,该项目最终未能获得资助。依据《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等规定,赵远锦被禁止在五年内参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学技术活动。
参考资料 >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赵远锦.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2024-07-21
赵远锦.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2022-01-25
东南大学赵远锦团队联合温州医科大学附二院孙维建团队招聘博士后.科学网.2024-07-21
我院赵远锦教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2024-07-21
一种基于丝素蛋白的三维细胞支架的制备方法.万方数据.2024-07-21
编码微载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万方数据.2024-07-21
导电微纤维的微流控制备及其在柔性电子领域的应用 .万方数据.2024-07-21
一种鱼鳔衍生的导电神经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应用.万方数据.2024-07-21
赵远锦.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浙江省实验室.2024-07-21
以水凝胶为模板胶体晶体为墨水进行微接触图案印刷的方法.万方数据.2024-07-21
以颜色和形状复合编码的水凝胶非标记多元免疫检测方法.万方数据.2024-07-21
基于编码微粒的多元与高通量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2024-07-21
光子晶体编码液相芯片技术.万方数据.2024-07-21
一种磁性各向异性胶体晶体微球及其制备方法.万方数据.2024-07-21
胶体晶体微球及其生物医学应用.万方数据.2024-07-21
一种基于细胞聚集体的微脉管肝脏芯片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万方数据.2024-07-21
微流控制备功能胶体微球.万方数据.2024-07-21
基于液滴界面不稳定性的表面粗糙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细胞捕获应用.万方数据.2024-07-21
基于液滴界面不稳定性的表面粗糙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细胞捕获应用 .万方数据.2024-07-21
利用局域光效应增强全光谱光催化的ZnO/PVDF反蛋白石结构薄膜 .万方数据.2024-07-21
仿生器官芯片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2024-07-21
一家七女嫁军人 幸福生活感党恩.射陽日報.2024-07-21
赵远锦.万方数据.2024-07-21
结构色纳米材料.豆瓣读书.2024-07-21
基于光子晶体编码载体的多元分析技术.万方数据.2024-07-21
用于芯片肝脏构建的生物材料研究.万方数据.2024-07-21
东南大学赵远锦教授课题组在心脏芯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东南大学.2024-07-21
东南大学赵远锦教授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东南大学.2017-11-28
东南大学赵远锦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子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东南大学.2017-11-28
东南大学赵远锦教授课题“器官芯片”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东南大学.2018-04-04
光子晶体的自组装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功能研究.万方数据.2024-07-21
赵然、张涛、张晓晨、陈豪泰,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中抄袭,被通报.今日头条.202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