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
来源:互联网

杨奎松,男,出生于1953年10月,重庆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授,历任中共中央党校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杨奎松自幼在北京机关大院生活。1976年,杨奎松卷入了反“四人帮”的“四五事件”,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而入狱约半年。1977年,杨奎松出狱并参加了高考,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学习。1982年1月,杨奎松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1982年1月至1987年2月,杨奎松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任编辑,并于1985年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被破格评为讲师。1987年2月至1990年11月,杨奎松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任教。1990年12月,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晋升为副研究员。1994年,他开始担任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一室副主任。1997年7月,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晋升为研究员。1998年4月开始,杨奎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革命史研究室主任。同年,他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1年1月,杨奎松出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同年7月,他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两个月。2003年,杨奎松应聘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2004年,杨奎松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5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2006年3月13日至2006年9月8日,杨奎松担任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访问学者。

杨奎松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他著有《忍不住的关怀――新中国建国前后的书生与政治》《“中间地带”的革命――从国际大背景看中共成功之道》《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内战与危机――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等专著二十余部,并在《China Quarterly》《Diplomatic History》《Cold War History》等美、英、日、韩及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约200篇。其所著《“中间地带”的革命――从国际大背景看中共成功之道》《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及合著《中苏关系史纲》等,曾分获中国教育部社科类图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其多部专著被评为自2007年以来各大报刊年度十大优秀图书。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3年10月,杨奎松出生,自幼在北京机关大院生活。

1976年,周恩来去世后,杨奎松写下一句“忠魂一去歌似尽,春风不到紫禁城”,卷入了反“四人帮”的“四五事件”,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入狱半年之久。

1977年,杨奎松离开监狱并参加了高考,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学习。1982年1月,杨奎松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获法学学士

工作经历

1982年1月至1987年2月,他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任编辑,期间他充分挖掘中共历史文献资料,发表论著,并于1985年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被破格评为讲师。1987年2月至1990年11月,杨奎松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任教。

1990年12月开始,杨奎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1991年开始,杨奎松接连推出了6部专著。1994年,他开始担任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一室副主任。1997年7月,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晋升为研究员。1998年4月开始,杨奎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革命史研究室主任,同年,他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9年,杨奎松写成《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一文,刊登在当年的《近代史研究》第2期上,首次全面否定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传统观念。

2001年1月,杨奎松出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2001年7月,他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两个月。同年11月,他应邀赴台北党史会做访问学者两个月。2003年,杨奎松应聘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2004年11月到2005年5月,杨奎松担任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6年3月13日至2006年9月8日,杨奎松担任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访问学者。2008年7月6日至8月30日,杨奎松应譤参加哈佛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赴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查阅蒋介石日记手稿。

社会任职

研究方向

杨奎松的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主攻中共党史、国共关系史、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中苏关系史、中国革命与共产主义国际关系史等,并从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的角度研究国际冷战史。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学术会议

主要作品

主要专著

专著参考资料:

主要论文

截至2025年9月,杨奎松在《China Quarterly》《Diplomatic History》《Cold War History》等美、英、日、韩及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约200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人物语录

以上语录为部分列举

人才培养

1987年2月—1987年7月、1990年9月—1991年1月、2011年9月—2011年12月、2014年2月—2014年6月,杨奎松与牛大勇合开《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选修课)。

2001年11月—2002年1月、2003年2—6月,杨奎松与牛大勇合开《中华民国史专题》(通选课)。

人物荣誉

个人荣誉

1998年,杨奎松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年,杨奎松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5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作品荣誉

杨奎松所著《“中间地带”的革命――从国际大背景看中共成功之道》《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及合著《中苏关系史纲》等,曾分获中国教育部社科类图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其多部专著被评为自2007年以来各大报刊年度十大优秀图书。

人物评价

杨奎松以其深刻、卓越的史识,独到、冷峻的眼光,尤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人物研究的书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左双文 评)

一句话,他把中共党史从法学变成了历史学。(近现代史专家雷颐 评)

中央党校的有些老先生说,杨奎松做学问挺怪,和我们做的不一样,不是那个路子。(中央党校的王海光教授 评)

今天的中共党史研究已不仅仅是各级党史办的事了,许多学者和民间爱好者都满怀热情地跻身这块领域。杨奎松便是其中佼佼者。(《钱江晚报》 评)

在读者眼里,杨奎松是个值得信赖的历史作家,他的著作读起来像是在看侦探小说,每句话都说得有理有据。在学界,他是个有争议的学者:一些人把他视为“目前研究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史最有成就的学者”;而在另一些人眼里,“杨奎松写的东西光讲史实,没有观点。”(《环球人物》 评)

杨奎松的《“中间地带”的革命》《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与《西安事变新探》4本书代表了这些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它们都是讲真话的书,是写真正的近现代史的书。杨奎松的研究特点是“广阔”“跳出了坐井观天的狭小范围,能够从比较广阔的角度来观察中国近现代史。”(史学家杨天石 评)

参考资料 >

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25-09-25

理想国2011年度文化沙龙嘉宾简介:杨奎松.中国新闻网.2025-09-25

杨奎松:“我们不能代替历史人物思考”.人民网.2025-09-25

杨奎松研究历史动力是"破案" 完成论文有满足感.中国新闻网.2025-09-25

杨奎松.北京大学.2025-09-25

唐宝林:中国学术界为陈独秀正名的艰难历程.新疆频道_央广网.2025-09-25

《失去的机会》.经济参考网.2025-09-25

牛大勇.牛大勇.2025-09-25

左双文:关于近代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偏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5-09-25

“关心党史的人越来越多了”.光明网.2025-09-25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