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
来源:互联网

市场化是指经济活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和决策的过程。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发挥着关键作用,引导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举措包括放松政府管制、推进产权改革与扩大市场开放等。

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正式宣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而代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了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方向及重点改革任务,并就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等作出了部署。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施路径。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指明了改革方向和目标。

概念解释

市场化是指经济活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和决策的过程。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发挥着关键作用,引导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市场的根本机制是供需双方通过竞争性定价和自由交换,用“货币选票”(看不见的手)来行使选择功能和激励功能,引导厂商决定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和怎样生产,从而实现社会分工深化和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市场化”——独立经济主体的自主定价、自愿交换、公平竞争,是统一大市场的首要前提。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引入市场机制的初步探索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明确宣布“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全面拨乱反正,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创了中国大步前进的新时期,因此1978年也被人们称为改革元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突破口在农村,逐步实行包产到户,家庭成为农业耕种中唯一的经济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迅速得到解放,打破了农业长期停滞的局面,农村改革赢得广泛认同,取得巨大成功,农村经济出现超常规增长。

农村改革的另一个积极成果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改革开放初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除了农村改革率先突破,还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适当成长,加快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在国有经济以外的领域开辟了新的战场,取得新的突破。对外开放的步子也迈得很快,1980年建立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四个经济特区,以后又陆续开放沿海、沿边、沿江。这些被称为“体制外先行战略”或者“增量改革战略”。在企业改革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试点,企业也有了一定活力,对市场化的启动也起了作用。总之,这一系列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开放举措迅速激活了国民经济,农副产品大幅增长,市场繁荣,大家都领略到市场机制的神奇和巨大功能。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确认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步伐”,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决定》标志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的确立,是对“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思想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描绘了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模式的基本蓝图,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基本明确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方向,是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决定性步骤,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邓小平对《决定》作出高度评价:“我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后,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开展起来,改革的重点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此后,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市场机制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市场化越来越深入,同时理论界也在继续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一路南下,沿途发表重要讲话,再一次掀起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的浪潮。1992年秋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我们党把“市场经济”写进自己的正式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和政治勇气。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是1992年发生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以此为转折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了新一轮改革和发展浪潮。

199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个《决定》共分10个部分50条,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原则具体化,描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个总体设计,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是指导中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按照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从1994年起,我国市场化改革大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改革的内容开始全面覆盖到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在财政、金融、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其中外汇改革进展最为顺利,财税体制也进入预定轨道,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已开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调整

2002年11月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调整阶段,其标志是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十六大提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重大任务。2003年10月党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正式宣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决定》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例如:提出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探索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有效形式的成果,是重大理论突破;提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第一次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根据党的十六大、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部署,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初步完善。

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事业迈入了新的时期。十八大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吹响。该《决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而代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只有两字之差,却是对市场作用、功能的一个全新定位,是解放思想带来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力地推动了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对深化市场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论述和部署: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第四条再次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报告第五部分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现产权有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此后,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升格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一。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要求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具体部署。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紧接着2021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提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意见》发布。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有利于我们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当务之急,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步和战略选择,也是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就是推进市场化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一系列科学论述可归结为未来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是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将有力推动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现状

中国市场化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市场化程度的量化研究,目前比较权威的是王小鲁樊纲、胡李鹏(2019)完成的,他们的研究显示了2008年-2016年我国市场化的总体进展,基本情况是:市场化进程在2008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2012年-2014年进展相对较快,2014年以后进展再次放缓。2008年市场化总指数各省平均得分是5.45分,2016年上升到6.72分,提高了1.27分。就区域而言,东部地区仍然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相对比较落后。

市场化存在问题

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仍然存在且更为隐蔽

经过多年的治理和努力,地方保护现象已经得到明显遏制,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显著增强,但是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仍然存在且更为隐蔽,行政性垄断、区域壁垒、贸易壁垒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成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障碍。地方政府以“准市场主体”身份出现,具有双重职能,既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又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市场活动,追求市场盈利,出现“行政区经济”。与过去相比,当前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简单的地区封锁的情形和手段已很少见,但由于当前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总需求不足,地方政府采取保护措施的动机仍然很强烈。现在有些地方通过制定本地区法规、政策和标准,构筑歧视性市场准入门槛,阻碍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保护和扶持本地市场和企业,排除、限制外地企业进入本地企业竞争,也阻碍本地企业拓展外地市场,阻碍市场主体跨区域经营。有些地方只考虑建设本地区域小市场,画地为牢,搞自我小循环。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干预地方司法,处理纠纷时偏袒保护本地企业。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有的形式和手段更为隐蔽,即出现所谓的隐性地方保护主义,甚至“只可意会”。不少企业反映,在地方开展业务还是会碰到不少障碍。地方政府实行地方保护,地方保护主义难以得到根治,根本原因是保护地方财税收入。地方保护违反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削弱市场竞争,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阻碍技术进步,制约行业发展,降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在一些新兴行业,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现象更是明显存在。例如新能源汽车行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企业发展。但是部分地方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在市场准入、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资质标准等方面违反公平竞争原则,设置种种或明或暗的壁垒,变相给本地企业优惠,扶持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企业,从而滋生地方保护。

要素市场建设还相对滞后

与日趋成熟的商品市场相比,要素市场建设还相对滞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要素配置市场化范围有限,要素流动不畅,跨行业、跨区域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生产要素难以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要素比价关系不合理,新型要素相关市场规则建设滞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未能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这些均影响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成为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短板。

以数据要素市场为例,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2020年处于起步阶段,数据交易主要以原始数据“粗加工”交易为主,交易过程中缺乏全国统一的规范体系。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生产要素,要求推进政府数据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标志着数据要素市场发育步入新的阶段。2021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加强地区间、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资源。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发布,进一步为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2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这是党的二十大后中央在数字化发展领域作出的最新擘画,必将有力推动数字化加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但是,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程度还较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不高,潜在制约因素较为突出,数据基础制度不健全,数据权属和行为规则界定不清晰,数据权属纠纷增加,还未形成统一的数据定价规则和标准。开放共享水平较低,政府和企业等数据持有主体不敢也不愿进行数据开放共享,安全防护也存在漏洞,风险频发。数据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不足,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保护政策和各类流动壁垒依然存在,数据生产力要素价值未能充分释放。高质量数据供给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数字化转型效果不明显。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省份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指数相对较高,中部、东北地区西北和西南等省份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广东省是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指数最高的省份,该指数也仅为3.69,尚未达到中等水平(即发展指数等于5)。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市场化改革还是滞后

随着价格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能源资源、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价格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现在80%的电量、50%的天然气量、90%的民航旅客运输量价格已由市场形成,但是这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市场化改革还是滞后。例如,近年我国冬季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一直存在,“气荒”并未彻底消除。2022年采暖季开始后不久,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出现夜间限气、购气限量等情况,农村还出现采暖困难。天然气短缺,用气紧张,主要原因是天然气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对天然气是采取价格控制,甚至是过于严格的价格控制,价格疏导不畅。我国近年来也努力推动天然气价格市场改革,但由于天然气的旧有价格体系比煤炭、石油还复杂,因此市场化改革比较缓慢。

举措意义

市场化不仅关乎经济效率提升,还将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 >

市场化:“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第一要义.中国社会科学网.2025-09-19

推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中国政府网.2025-09-19

什么是市场化:什么是市场化以及如何实现?市场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哪些?.什么是市场化:什么是市场化以及如何实现?市场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哪些?.2025-09-24

国务院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中国政府网.2025-09-25

张帆:改革开放40年中的管制改革:一个制度经济学分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25-09-25

市场与区域|论中国市场化改革历程和持续推进.腾讯网.2025-09-19

《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印发——引导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中国政府网.2025-09-25

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新华网.2025-09-19

二十大报告辅导百问 | 如何理解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共产党员网.2025-09-19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2025-09-2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中国政府网.2025-09-19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