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8686ai NVIDIA GeForce RTX 5080评测:新高端卡降临,DLSS 4表现出色

NVIDIA GeForce RTX 5080评测:新高端卡降临,DLSS 4表现出色

在 CES 2025 大展上,NVIDIA 推出了基于 Blackwell 架构的 GeForce RTX 50 系列游戏显卡。近期,IT 之家拿到了其中的 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ounders Edition。这款显卡采用了全新一代的 Blackwell 架构,配备了 GDDR7 显存,容量高达 16GB,还搭载了 DLSS 4 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游戏帧率。

为了释放 NVIDIAGeForce RTX 5080 FE 的全部性能,本次测试平台具体配置如下:

一、外观设计

NVIDIA GeForce RTX 5080 的包装相比上一代更加环保,没有复杂印刷装饰,仅是原色纸箱。纸箱中间印有硕大的产品型号 GEFORCE RTX 5080,抽出上下两片固定卡片即可打开包装。

公版的 RTX 5080 看似延续上一代 RTX 40 系显卡的风格,但由内到外都是全新的设计。其散热系统采用“Double Flow Through (双流式)”的散热技术,与常规显卡主板靠近 I/O 接口侧不同,RTX 50 系列的主板为居中设计,主板两侧的散热鳍片的前后均没有遮挡,两颗大尺寸风扇(IT之家实测直径约为 116mm)可直接吹拂鳍片,使得气流穿越度最大化。与以往公版显卡散热方案相比热管理有显著提升。

公版 RTX 5080 背部两侧为大面积散热鳍片,鳍片表面做了黑化处理,看起来更有质感。另外鳍片中间部分略微向内凹陷,有种有机美学的感觉。

体积方面经过IT之家实测,公版 RTX 5080 显卡的三围分别是 300*123*40mm(不含金手指与挡片),裸卡重量约 1.64kg。

公版 RTX 5080 中间部分同样做了曲面过渡,显卡的拿取更加舒适,不会觉得割手。显卡的两侧均采用 2 组散热开口,确保显卡拥有出色的散热效果。顶部配备了 16pin(12+4)供电接口,GEFORCE RTX 的 Logo 支持 RGB 灯效。

显卡底部可以看到新版 PCIe5.0 规格的金手指。

公版显卡的配件方面还是一如既往的简洁,仅有一根转 4*8pin 电源转接线。

NVIDIAGeForce RTX 5080 FE 的 I/O 金属挡板上,配备了 3 个 DP2.1b 接口和 1 个 HDMI2.1b 接口,支持最高 8K / 165Hz 输出。

二、技术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80 搭载了全新的 Blackwell 架构,官网介绍页面醒目地写着“专为游戏玩家和创作者打造的致胜平台”。这一表述意味着该产品在游戏性能与 AI 性能方面将实现大幅提升。NVIDIA 指出,当下人们对画面质量的追求,其所需的运算性能已远超摩尔定律所能提供的范畴。在此情形下,引入神经网络渲染技术以提高帧率,无疑是极为明智的选择。

得益于神经网络渲染的融入,Blackwell 的多单元流处理器(SM)实现了处理吞吐量的提升,并且与 Tensor Core 的结合更为紧密,这一优化有效提升了神经网络着色器的性能表现。

为确保下一代 DLSS 4 多帧生成技术下帧率的稳定性,Blackwell 架构特别配备了基于硬件的 Flip Metering。这一技术将帧率逻辑转移至显示引擎内,使 GPU 能够更精准地把控显示时间。不仅如此,显示引擎的像素处理能力也得到了翻倍增强,从而能够更好地支持更高的分辨率与刷新率,充分释放 DLSS 4 的性能潜力。

第五代 Tensor Core 新增对 FP4 浮点运算精度的支持。FP4 作为低量化方法,类似文件压缩,能减小模型推理的数据存储与计算量,提升计算效率。其显存使用不到 FP16 的一半,却可使 GPU 性能提升 2 倍。

RT Core 方面,提升了光线、路径与三角形相交的检测效能,可对大量几何图形细节进行光线追踪。新一代 Blackwell 架构下,该检测效率是上一代的 2 倍、初代 Turing 架构的 8 倍。同时增强压缩减少内存占用,相比上代显存使用率节省 25%,光线追踪细节大幅提升。

除技术提升,Blackwell 架构 GPU 搭载 GDDR7 显存,采用 PAM3 信号编码机制,与 GDDR6、GDDR6X 不同。PAM3 每两周期传输 3 位数据,更省电,带宽提升,速度达 30Gbps。

Blackwell 还通过 PCIe 5.0 和 DisplayPort 2.1b UHBR20 实现增强,单通道支持 20Gbps 带宽,可支持 8K 165Hz 显示器。此外,该架构 GPU 配备第九代 NVENC,支持 H.264 / H.265 4:2:2 编码的 8 位和 10 位视频输出。

具体到产品规格上,NVIDIA GeForce RTX 5080 基于最新一代 GB200-400-A1 核心和 TSMC 4N 架构制程工艺打造,内有 10752 个 CUDA 核心、336 个 Tensor 核心、84 个光追核心、336 个纹理单元、128 个 ROP 单元,核心规模相比 RTX 4080 提升约为 10.5%,单元内的 SM 和 TPC 群组数量也均有增加。GeForce RTX 5080 的核心频率范围是 2.3Hz-2.62GHz。显存方面升级为 256-bit 16GB GDDR7,带宽来到了 960GB/s。TGP 功耗为 360W,相比上代 RTX 4080 增加了 40W。

三、理论跑分

作为一款高端显卡,GeForce RTX 5080 有着怎么的性能与性能释放呢?接下来就进入理论测试环节。先看烤机,单烤甜甜圈 10 分钟,GPU 的核心温度稳定在 73.4℃左右,显卡频率 1500MHz,芯片功耗稳定在 336W 左右,而电路板功耗则是和官方宣传的一致,为 360W。搭配 i7 / i9 或锐龙 7、锐龙 9 这样的高端处理器,1000W 的电源足以。

在 3DMark Time Spy DX12 测试中,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E 分数达到了 32022 分,作为对比 GeForce RTX 4080 FE 的分数为 26552 分,提升约为 21%,提升幅度较大。

而在 3D Mark Time Spy Extreme DX12 测试中,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E 分数达到了 16139 分,作为对比 GeForce RTX 4080 FE 的分数为 13670 分,提升幅度达到了 18%。

在 3DMark Portal Royal 实时光追测试中,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E 的综合分为 22060 分,作为对比 GeForce RTX 4080 FE 的分数为 17250 分,提升幅度达到了 27.9%。

通过 3D Mark 一系列的显卡测试项目跑分不难发现,公版 RTX 5080 的图形性能提升稳定,各项测试有着 18%-28% 左右的提升幅度。

四、游戏实测

这次的游戏实测稍微有点不同,虽然 NVIDIA 官方宣称首批支持 DLSS 4 的游戏高达 75 款,不过目前要想在游戏中顺利开启 DLSS 4 相关选项还需要通过 Steam 的测试版通道激活,所以多数主流游戏我们依旧测试的是 DLSS 3 和帧生成的表现,并在最后以《赛博朋克:2077》这款游戏单独为大家呈现 DLSS 4 技术的实际表现。

1、《CS2》

首先是《CS2》,这款游戏相较于《CS:GO》性能压力大了不少,不过即便如此 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E 依旧在 4K 分辨率 + 高画质下跑出了 291 分的游戏平均帧数,1% Low 帧也有 126.3 帧。

而在 2K 分辨率 + 高画质下则跑到了平均 482 帧的游戏帧数,1% Low 帧提升到 235.8 帧,完全不会影响游戏发挥。

2、《永劫无间》

竞技游戏我们选择测试的是《永劫无间》和《漫威争锋》,《永劫无间》目前支持了 DLSS 和帧生成技术,我们打开 DLSS 选项前后 4K 与 2K 的帧率表现。在 4K 分辨率 + 高画质 + DLSS 质量档 + 帧生成 / 低延迟下,游戏平均帧数 155 帧,1% Low 帧 100 帧,游戏平均延迟 28ms;

在 2K 分辨率 + 高画质 + DLSS 质量档 + 帧生成 / 低延迟下,游戏平均帧数 215 帧,1% Low 帧 101 帧,游戏平均延迟 20ms;

3、《无限暖暖》

接下来是两款端游,首先是“优化出色”的《无限暖暖》,这款游戏开启光追后对硬件资源的开销非常大,完全不输 3A 大作。

在 4K 分辨率 + 极致画质 + 开启光追,游戏平均帧数为 109 帧,1% Low 帧 96 帧;

在 4K 分辨率 + 极致画质 + 关闭光追,游戏平均帧数为 120 帧,1% Low 帧 109 帧;

整体接近于上一代卡皇 RTX 4090 的游戏帧数,游戏明显更加流畅,操作也更加跟手了。

在 2K 分辨率 + 极致画质 + 开启光追,游戏平均帧数为 152 帧,1% Low 帧 103 帧;

在 2K 分辨率 + 极致画质 + 关闭光追,游戏平均帧数为 182 帧,1% Low 帧 121 帧;

4、《古墓丽影:暗影》

传统光栅单机游戏可以考察一下 RTX 5080 在非光追和 DLSS 时的性能表现:

在 4K 分辨率 + 最高画质下,游戏平均帧数为 147 帧;

在 2K 分辨率 + 最高画质下,游戏平均帧数为 270 帧;

相比上一代 RTX 4080,4K 分辨率下的游戏平均帧数提升了 7%。

5、《极限竞速:地平线 5》

《极限竞速:地平线 5》有着较为出色的优化:

在 4K 分辨率 + 极端画质下,游戏平均帧数为 158 帧,1% Low 帧 125 帧;

在 2K 分辨率 + 极端画质下,游戏平均帧数为 208 帧,1% Low 帧 158 帧;

相比上一代 RTX 4080,4K 和 2K 分辨率下的游戏平均帧数提升分别达到了 30% 和 32%。

6、《孤岛惊魂 6》

接下来就是光追游戏了,首先是《孤岛惊魂 6》,它对 CPU 的单核性能要求也很高,支持光追和 DLSS。经过实测:

在 4K 分辨率 + 极高画质下,游戏平均帧数为 131 帧,1% Low 帧 117 帧;

在 4K 分辨率 + 极高画质 + 开启光追 + DLSS 质量下,游戏平均帧数为 115 帧,1% Low 帧 102 帧;

相比上一代 RTX 4080,4K 默认和 4K 光追下的游戏平均帧数提升分别达到了 24% 和 25%。

在 2K 分辨率 + 极高画质下,游戏平均帧数为 212 帧,1% Low 帧 188 帧;

在 2K 分辨率 + 极高画质 + 开启光追 + DLSS 质量下,游戏平均帧数为 177 帧,1% Low 帧 153 帧;

相比上一代 RTX 4080,2K 默认和 2K 光追下的游戏平均帧数提升分别达到了 32% 和 40%。

7、《黑神话:悟空》

在测试绕不开的“众生平等”之作《黑神话:悟空》中:

4K 分辨率 + 影视级画质 + 50% 超采样分辨率 + 高全景光追,游戏平均帧数为 80 帧;

4K 分辨率 + 影视级画质 + 50% 超采样分辨率 + 高全景光追 + 帧生成下,游戏平均帧数为 121 帧;

可以看到在 RTX 5080 的加持下,4K 分辨率 + 影视级画质的黑猴也能达到 120 帧以上的游戏平均帧数,体验提升巨大。

而切换到 2K 分辨率后:

在 2K 分辨率 + 影视级画质 + 50% 超采样分辨率下,游戏平均帧数为 85 帧;

在 2K 分辨率 + 影视级画质 + 50% 超采样分辨率 + 高全景光追 + 帧生成下,游戏平均帧数为 128 帧;

8、《真三国无双:起源》

最后我们再测一款刚发售不久的游戏《真三国无双:起源》,它恰好就在首批支持 DLSS 4 技术的 75 款游戏当中,可惜目前游戏还未激活 DLSS 4 选项开关,只能看看它在 DLSS 3 下的表现了。

在 4K 分辨率 + 最高画质,游戏平均帧数为 135 帧,1% Low 帧为 100 帧;

在 4K 分辨率 + 最高画质 + DLSS 质量 + 帧生成,游戏平均帧数为 214 帧,1% Low 帧 121 帧;

作为一款优化非常出色的游戏,RTX 5080 在 4K 分辨率下不开光追和 DLSS 选项,都能得到超过 130 帧的平均帧数,无双割草的体验感拉满。

五、DLSS 4 游戏体验

其实 RTX 40 系列所支持的 DLSS 3 技术,实际展现出的游戏帧率提升效果就已然十分卓越。而 DLSS 4 技术则是在 DLSS 3 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并提升了帧生成的性能潜力。它运用了全新的多帧生成技术,借助第五代 Tensor Core 的强劲性能,通过 AI 光流网络 + Tensor 代替了 OFA,每帧之间最多可以连续插帧三次,进而显著提升游戏的 FPS。

DLSS 4 可以与光线重建、超分辨率以及 DLAA 等一系列 DLSS 技术协同工作,最高可使游戏帧率达到传统图像渲染方式的 8 倍。当玩家在游戏中启用 DLSS 4 技术,搭配 RTX 5080 显卡,便能够轻松实现开启全景光线追踪的 4K 分辨率高帧率游戏体验。

多帧生成技术能够与 NVIDIA Reflex 低延迟技术协同工作,有效维持较低的游戏延迟,将其对游戏操作与响应的影响降至最低。要知道,GPU 在对每个渲染帧进行计算时,需要涉及超分辨率、光线重建以及多帧生成等多个维度的运算,这使得延迟的增加几乎难以避免。

然而,得益于 GeForce RTX 50 系列所配备的第 5 代 Tensor Core,其 AI 处理性能相比前代提升了 2.5 倍,从而极大地抑制了游戏延迟的增长幅度。游戏延迟的实际变化究竟如何,我们将在后续的游戏实例演示中为大家详细呈现。

Blackwell 显示引擎对于 DLSS 4 技术而言意义重大,它能够提升像素处理能力,从而助力游戏在更高分辨率和刷新率的条件下适配 DLSS 4 技术,其像素处理能力最高可实现翻倍提升。

DLSS 4 技术实现了模型架构的重大革新。DLSS 光线重建、DLSS 超分辨率以及 DLAA 这些特性,均由首个实时 Transformer 模型驱动,该模型旨在提升生成像素的质量。它能够借助自注意力操作,对一帧或多帧画面中的每个像素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估,从而更好地理解场景中的各种关系。通过这种方式,生成的像素稳定性更佳,伪影更少,同时在运动细节的呈现上更为丰富,边缘也更加平滑。

NVIDIA 宣称,当下已有超 75 款支持 DLSS 帧生成技术的游戏与应用,在 GeForce RTX 50 系列 GPU 上可升级为 DLSS 4 多帧生成技术。50 系显卡正式发售后不久,众多主流 3A 大作也将适配 DLSS 4,其中涵盖《心灵杀手 2》《夺宝奇兵:古老之圈》《真三国无双:起源》《黑神话:悟空》《星球大战:亡命之徒》以及《寂静岭 2:重制版》等热门游戏。

《赛博朋克:2077》目前的 steam 测试版已支持 DLSS 4,我们通过它来了解下 DLSS 4 的实际体验。如果是 4K 分辨率 + 超级画质,不开光追和 DLSS,游戏平均帧数的表现还可以,能达到 71.25 帧。

接着我们看下多帧生成的选项,打开帧生成选项后,下面多出了一个多帧生成的倍率选择项,即 DLSS Multi Frame Generation,可选择 2x、3x 和 4x 这 3 种生成倍率。

我们依次在 4K 分辨率 + 超级光追画质 + DLSS 性能设置下,选择 2x、3x 和 4x 多帧生成,运行游戏基准测试,分别得到了 144.96 帧、201.31 帧和 248.25 帧的游戏平均帧数,2x 和 3x 多帧生成的表现,非常接近 71.25 帧的 2 倍和 3 倍帧数,在 4K 分辨率的条件下,通过 4x 多帧生成技术所达成的 248.25 帧的体验。这一帧率水平远超预期,画面流畅度极高。

当我们进一步切换到超速光追画质 + DLSS 4 多帧生成时,游戏平均帧数分别也有 103.80 帧、146.30 帧、183.75 帧。对于硬件性能要求极高的一款 3A 游戏中,我们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游戏性能体验。不得不说,DLSS 4 技术的出现,完全打破了大家以往对游戏性能的固有认知。

当然,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插帧,延迟的增加都不可避免,所以我们也实测了关闭和打开多帧生成后的延迟表现。在关闭帧生成选项的情况下,同一场景下 4K 超速光追画质的游戏平均延为 26s。依旧在同一场景下分别开启 2x、3x 和 4x 多帧生成,游戏平均延迟分别为 42ms、46ms 和 47ms。

如此看来相比开启帧生成之前,延迟的确有一定的增加。不过随后的 3x 和 4x 多帧生成延迟依次递增 4ms、1ms,总体延迟都控制在 50ms 以内,对于非竞技类单机游戏来说这个表现完全可以接受。

针对目前 DLSS 4 适配游戏较少的问题,英伟达推出了 DLSS Override 功能进行缓解,这个功能能让支持 DLSS 且还没有适配 DLSS 4 的游戏获得 DLSS 4 的帧生成和超分体验。

我们以《漫威争锋》为例,在 4K 分辨率 + 高画质 + 关闭 DLSS 情况下,游戏平均帧数 147 帧,1% Low 帧 97 帧,游戏平均延迟 15ms;

在 4K 分辨率 + 高画质 + DLSS 质量档,游戏平均帧数 203 帧,1% Low 帧 131 帧,游戏平均延迟 23ms;

在同样情境下,启用 DLSS Override,并将 DLSS 4 帧生成设置为 X4 后,游戏平均帧数 367 帧,1% Low 帧 203 帧,游戏平均延迟 36ms。游戏帧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体验和原生适配 DLSS 4 已经很接近了。

除 DLSS 4 技术外,新一代 NVIDIA Reflex 2 低延迟技术进一步降低游戏延迟,提升操作手感与响应速度。过去四年,NVIDIA Reflex 已集成超 100 款游戏,能将 PC 延迟降低 50%。新 Reflex 2 采用 Reflex Frame Warp 技术,通过及时同步最新鼠标输入指令与渲染帧,实时刷新、控制游戏帧,实现定制化低延迟调整。NVIDIA Reflex 2 将在未来不仅支持主流竞技游戏和动作游戏,如《无畏契约》等。相信通过这一技术,开启 DLSS 4 之后的游戏低延迟表现会更加出色。

六、生产力

生产力方面,IT之家实测了 UL Procyon 的图像图像编辑、视频剪辑、以及 AI 文本撰写等性能。在图像编辑上,RTX 5080 配合 AMD 9800X3D 获得了 8686 分。

在视频剪辑性能测试中我们开启了 GPU 加速,得益于 RTX 5080 Blackwell 架构的第九代 NVENC,其在 H.264 / H.265 4:2:2 编码的 8 位和 10 位视频上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最终获得了 62633 分。

最后是考验 AI 性能的大语言模型测试,面对 7B 参数量的 LLAMA 2 模型平均 OTS 也有着 83.48tokens / s,十分出色。

七、总结

在这次对 NVIDIA GeForce RTX 5080 的首次测试中,我们获得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第五代 Tensor Core 与 DLSS 4 技术的双重助力下,游戏性能的提升十分显著,游戏帧数成倍增长变得轻而易举。而且,在实际体验过程中,虽伴随一定的延迟增加与画质损失,但这样的代价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可以预见,随着 DLSS 4 技术的应用,显卡的游戏性能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不仅会为广大玩家带来更流畅、更精彩的游戏体验,对于游戏开发者而言,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能够开发出画面更精美、运行更流畅的游戏作品。

杭州迈向“智慧医疗”时代

杭州市秉持“互联网+”理念,将智慧医疗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抓手,推行了一系列基于信息化的改革创新举措,在优质资源共享、分级诊疗、优化诊疗流程和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环球》杂志记者/赵卓

美丽的西子湖畔,坐落着一家创立于1923年的老牌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如今它已经是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社会保健于一体的市属最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院区只有区区30亩,年门诊量却高达260万人次,门诊量多年位居浙江省第一。

然而,走进这家平均每天门诊量达八千人次的医院,门诊大楼却没有记者想象中的人潮汹涌,拥挤不堪,无论是挂号窗口、缴费窗口或者抽血、取药窗口,都井然有序,每个窗口只有三四个人在排队。

“几年前还不是这个样子呢。我们医院不大,每天外面车水马龙里面人满为患,有时候连急救床都推不过去。我们前几年就把职工的车都移出去,把所有停车位都留给患者,但还是停不下,把周围社区的都占满了。外科楼有17层,只有4部电梯,患者、医生、药品耗材运输等都得使用,有时候等很久都挤不上去,患者就医体验很差。”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黄进宇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近年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利用信息化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引入了支付宝、自助机、手机APP等多种方式,进行分时挂号,就诊时间精确到半小时,患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门诊叫号屏、诊间报到屏等多种方式了解就诊叫号情况,在就诊过程中,无需排队就能实现诊间付费,同时还可以分时段预约检查……

智慧医疗的新模式最大程度优化了就医流程,也颠覆了既往人们在大医院“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的不愉快经历。“我们测算过,现在患者在院内的就诊时间比之前能少一个半小时,收费窗口减少了15个,有的被改造成抽血点,人少了环境好了,院内感染率也下降了,医患矛盾都少了。”黄进宇感慨道。

智慧医疗便民惠民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智慧化改造也是整个杭州推进智慧医疗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杭州市秉持“互联网+”理念,将智慧医疗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抓手,以破解“看病难、看病繁和看病贵”等突出问题为关键目标,推行了一系列基于信息化的改革创新举措,在公立医院改革、优质资源共享、签约服务和分级诊疗、优化诊疗流程和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为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杭州在各县(市)建立了卫生信息平台,基本完成了区域HIS、区域检验、区域PACS、区域体检等集约化应用建设。通过两级平台互联,实现了诊疗数据的动态采集和健康档案的共享调阅,市属医院在院间影像共享的基础上,和多个县级信息平台实现上下级医院跨院影像共享。

此外,杭州还建立了联通北京、上海38家知名医院的跨省转诊预约平台,病人能在市级医院医生诊间预约专家,并享受医保报销。智慧医疗为“小毛小病有人看,医疗费用有保障,疑难杂症帮忙转”的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分级诊疗模式提供给了支撑平台。

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全市统一发行健康卡取代自费病人就诊卡,研发市民卡和健康卡的“诊间结算”专有技术,实现在医生诊室直接进行医保和自理部分的费用结算;进而推出医技检查诊间预约,诊间结算的病人可在医生诊室直接预约医技检查,以往病人需要在挂号、收费、医技检查窗口和医生诊室之间往返的流程被集中在医生诊室一站式完成。

此外,还推出“出入院床边结算”,以及基于市民卡和健康卡的“全院通”智慧快速结算,覆盖医技科室和停车、就餐等院内所有收费环节,破解了患者在院内反复排队缴费的问题。

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杭州积极创新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全面推进市属医院病区物联网网络、病区床位信息电子显示、基于物联网的病区输液监控和移动护理PDA系统的建设,提升护理智能化水平。

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记者看到每个护士站都配有电子床位显示系统,除了患者个人信息和诊断情况,还有药物过敏提醒、输液进度提醒、床头呼叫联动等作用,将护理人员从繁杂的“三查七对”流程中解放出来,患者的安全也更有保障。

为进一步节约患者就医时间,2017年5月,杭州打通了阿里巴巴支付平台,实现市民卡智慧医疗账户与支付宝直通,6月杭州市卫生计生委还协同市民卡公司和支付宝共同推出电子社保卡和基于智慧医疗诊间结算的医疗移动支付。

“杭州还创新信用诊疗模式,提供先诊疗、后还款的‘医信付’,让智慧医疗创新项目便民作用进一步凸显。”杭州市卫计委主任滕建荣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截至2017年7月底,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及市民卡智慧医疗应用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医信付”服务覆盖率达94.77%。医信付累计开通8686人次,贷款金额188万元,还款金额133.4万元,按时还款率为70.93%。目前尚未发生逾期还款的情况。

智慧医保助力精细化管理

无论是诊间结算,还是异地就医,智慧医疗的背后离不开医疗保险部门的支持和保障。

“无论是就医还是购药,都分为医保和自付两部分,如果要实现诊间结算,医保必须实现实时结算。杭州医保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医保大数据监管和智能审核系统,让参保人员可以直接在医生端刷卡结算,减少了重复排队的次数,通过对上传的医疗明细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形成总量控制和具体诊疗行为规范的结合,达到合理诊疗的目的,有效保障了病人权益。”杭州医保局审核一处副处长余震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杭州医保于2010年底建立了药品(含自制制剂、部分中药饮片和非招标药品)、医疗服务项目、疾病编码三大目录库,三大目录库是开展计算机辅助审核的前提条件。2012年底,杭州医保又建立了定点医疗机构信息库、执业医师库,并进行动态管理,进一步拓展了计算机辅助审核的管理范围。

在遵循现有信息系统和审核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杭州医保将智能审核规则分为支付规则和临床规则两类,并编入智能监管系统。支付规则根据杭州市医保政策的相关规定和业务经办需求制定;临床规则主要根据临床知识库制定。杭州医保在充分征求定点医药机构反馈意见后制定了38条规则、7万多条明细。

通过互联网不断沉积下来的基础数据可进行大数据挖掘,逐渐积累“判断”医疗服务合理性的能力,获取的信息能有效支持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药机构协商谈判、深化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分级诊疗和医保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甚至更进一步为每位参保人员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此外,杭州医保还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手机app等各种现代化手段不断优化和完善经办服务,提升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

为方便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就医结算,杭州市于2010年底先后实现了市、省医保“一卡通”,2016年又进一步实现“省市互认”和“市县互认”,全市参保人员均可持社会保障卡在省、市定点医疗机构刷卡就医结算,为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刷卡就医结算提供了方便。此外,还与上海、宁波医保经办机构签订了协议,通过两地委托结报的方式,实现参保人员在就医地能直接进行医疗费报销结算。

杭州医保还允许参保人员通过在线自助办理的形式将历年账户余额转移共济给近亲属使用。参保人员可以通过市人力社保局官网和杭州人社的微信公众号、杭州人社支付宝生活服务号、杭州医保手机APP、杭州市民卡手机APP四种移动端的渠道来实现历年账户的转移共济,有效拓宽了医保历年账户的使用场景,减轻了参保人员的就医负担。

此外,杭州医保在试点医药机构率先实现支付宝移动支付,即就医时不再需要社保卡,只需出示已经绑定社保卡的支付宝,扫描专用的二维码,即可完成医疗费用结算。未来将普及全市医药机构,真正做到“看病不带钱包”。

智慧养老破解老龄化难题

杭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中心贾磊告诉《环球》杂志记者,“杭州早在1987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6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159.13万人,约占户籍人口的21.55%。在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还呈现出高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8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7.18万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7%。”

能否解决好养老问题,也成为考验“健康杭州”建设成败的关键一环。

从2013年起,杭州启动“关爱手机”项目,探索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居家养老服务中。今年初,杭州又积极探索与“智慧城市”建设相配套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智慧养老”项目,以公开招标方式产生市级“智慧养老”监管平台和服务商资格库,通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发放智能化终端,为老年人提供三类共13项服务,杭州老人凭免费领取的设备,轻点按键就能享受“智慧养老”服务。

这13项服务中,一类服务以“助急”为核心,包含24小时全年无休的紧急救助、特殊助急、主动关怀和亲情通话等4项,老年人无需付费;二类服务为基础性的生活服务,内容包含助急、助洁、助餐、助医、助浴、助行、助聊等“七助”服务,服务商主要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服务面向全区老年人,并提供优惠价格,由老人自行付费;三类服务为具有区域特色的公益服务,面向全区老年人推介所在区政府购买服务及公益服务内容,老年人可无偿或低偿享受服务。

“智慧养老”项目推行以来,成绩斐然。服务商采用远程监护新技术,为老人提供紧急救助服务,并将“助急”服务内容从紧急救助拓展到定位求助、特殊时段的“助急”,及对孤寡、独居老人的主动关怀,截至6月30日,各服务商执行紧急救助414次,无一遗漏。

“我们还鼓励服务商不断发展自己的‘朋友圈’,吸纳供应商,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低偿无偿的服务。据统计,6家服务商整合了全市超过604家线下服务实体加盟,至6月底,共开展线下推广活动3678场,提供服务逾13万次,受益老人近12万人。”贾磊对记者表示。

杭州以搭建统一的智能监管评价体系为突破口,以“市场化+”引导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以“互联网+”支持鼓励服务商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构建智慧养老服务网络。

至6月底,全市12.2万老年人签订协议,实际发放终端数量10.1万台,共开展各类服务1.54万次,其中紧急救助服务414次,特殊助急服务75次,针对孤寡、独居老人的主动关怀服务1.47万次,基础性的生活服务190次,回访服务满意率达99.5%。

智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智慧医疗”的发展和应用横跨多个行业,不仅优化了患者就医流程,还有效促进了软件行业、智能终端厂商在智慧医疗行业的发展;医疗信息化企业又致力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国内医疗健康产业变革,通过“互联网+”连接医院、医生、医保和患者,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水平,两者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在滨江区科技园,《环球》杂志记者看到医惠科技从一条腕带开始构建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进而打造从物联网终端到智能开放平台,再到人工智能的三层战略架构。物联网终端着眼于大数据的采集,智能开放平台侧重于大数据的处理,人工智能则着重于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全面探索大健康物联新业务。

创业软件以医院信息系统和区域卫生医疗信息系统为主业,还致力于提供区域危重症分级诊疗和抢救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如今已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软件研发和推广应用的龙头企业。

“我们还和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大数据研究院,专做临床医学的辅助诊断和相关疾病筛查的大数据分析,这个大数据分析系统为一线的临床医生,尤其是大量的刚参加工作两三年的年轻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创业软件总经理张吕峥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此外,浙江微医集团开设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开创了在线电子处方、延伸医嘱等先河,实现了医患间的在线诊疗与医医间的远程会诊。现在又启动了微医全科中心平台,未来三年,微医计划在全国设立100家全科中心,打造医疗界的星巴克。

纳里健康提供技术支持的邵逸夫医院健康云平台,涵盖远程手术指导、手术直播、远程视频教学、多学科联合会诊、云药房、云影像、移动支付等方面功能,构建了以分级诊疗为核心的医疗新秩序、新生态,促进了各级医疗机构的协同发展,为大众提供了便捷可及、优质高效的服务。

联众医疗推出“全球影像”医疗云服务平台,省去患者拿着胶片奔波寻医的劳苦。

华卓科技将树兰医院100多套信息系统全部在私有云上运行,使树兰医院成为国内第一家整体在私有云上运行的医院。

不止是智慧医疗,杭州在“医、康、养、健、药”五大领域,都有国内知名的代表性企业,100多家上市公司中17家为健康产业企业。2015年杭州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502.06亿元,增长12.9%,占GDP的5.0%。2016年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663.18亿元,增长16.5%,占GDP的6.0%。

“目前杭州在全市‘十三五’规划中将健康产业作为‘1+6’产业集群之一重点发展,力争把健康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杭州市发改委服务业处处长周建斌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相关问答

江苏新闻今日头条新闻热线-ZOL问答

南方日报新闻报料:020-87360888Email:nfd@nfdaily.cn南方周末新闻热线:020-83000300读者热线:020-87385907新快报报料电话:020-8777...

发表评论

验证码